不成熟的父母,是孩子最大的灾难118
发表时间:2021-08-01 14:51 5000多位网友讲述了自己童年的遭遇。
有位小学老师说,摧毁一个孩子,甚至不需要开口: 只要三次打招呼不理就够了,这孩子便再也抬不起头来。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Edward Tronick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——静止脸实验。 实验之初,母亲与孩子正常互动,孩子很开心: (图片来源于知乎,侵删) 静止脸实验开始,母亲面无表情。
(图片来源于知乎,侵删) 孩子继续尝试让母亲与自己互动,极尽所能引起母亲注意,但是母亲仍然面无表情: (图片来源于知乎,侵删) 最后孩子开始崩溃大哭: (图片来源于知乎,侵删) 实验证明,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: 他的心跳加速,体内压力激素增加,如果持续下去,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。 精神分析学有句话叫:“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。” 网友@风荷举ya 的经历同样让人深思:
相较于成人,孩子的情绪更加敏感、脆弱,对关注的需求度更高。 孩子也许并不明白爱是什么,但孩子能通过陪伴、微笑和拥抱感知到爱。 及时的沟通,有效的陪伴,胜过千万育儿经。
一个抑郁症的女孩在复诊,看见女孩在看书,医生马上表扬了一句:“孩子真用功。”
(图片来源于微博@愁容骑士典当记,侵删) 医生顿时被母亲气得跳脚,又无可奈何。
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过:
父母打击孩子,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变好 ,不配被爱。 《老师请回答》节目中,7岁的男孩邹骁的妈妈,对他总是很严格。
(图片来源于节目《老师请回答》,侵删)
(图片来源于节目《老师请回答》,侵删) 你骂孩子,他不会停止爱你,却会停止爱自己。 《中毒的父母》书中写道: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,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,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。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,不仅仅会让孩子自卑; 那些伤人的话还会变成匕首,割破孩子的信心和勇气,可能让孩子一生都难有大的作为。 好好说话,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,更是维护亲子关系的良药。
生活中,父母很容易借着管教之名,对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。 关于这个问题,纪录片《中国少年故事》中有很经典的一幕: 有一天妈妈从外面回到家,看到若愚有作业没做完,忍不住冲他发了脾气。
“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瓶子,如果瓶子里的水都装满了,就会溢出来。 你们每天的工作把瓶子装满了,回到家只要看到我任何一点不好,瓶子就会溢出来,情绪也就发泄在我身上了。” (图片来源于节目《中国少年故事》,侵删)
(图片来源于节目《中国少年故事》,侵删) 父母的迁怒,是孩子无法承受之重。 樊登老师曾说过: “父母骂孩子百分之九十是迁怒,就是自己的挫败感,自己的无能感,自己的无能为力,迁怒在对面的这个孩子身上。” 每个人都有需要面对的课题,将问题转移到孩子身上,不仅不能解决问题,还会造成更多困扰。 长期“迁怒”,不仅会损失家长的权威,还可能让孩子变成“问题孩子”,后患无穷。 唯有发现问题的关键,完成自己的修行,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。 威胁,大概是父母最常用,又见效最快的手段:
威胁是有条件的爱,时刻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。 如果一个孩子所做的事,不是为了服从父母,就是为了讨父母开心,那他永远也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。 如果威胁碰上具有反叛精神的孩子,就更没用了。 虎妈蔡美儿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讲过一段她教育小女儿Lulu的故事: 有一天她教3岁的女儿练琴,Lulu不愿意按她说的做,一边发火一边重重地敲打琴键; 蔡美儿为了让女儿听话,威胁她说: “你看外面下着雪多么冷,你要是再乱叫,不按照我说的做,我就把你丢到外面去!” 3岁的Lulu看了妈妈一眼,径直开门走了出去,外套都没穿。 这一招平时对大女儿很有效,蔡美儿没想到小女儿这么“叛逆”。 尽管外面下着雪,女儿却丝毫不为所动。 很快轮到她求女儿进来了,可是Lulu不屑地摇摇头,表示就不进来。 为了不把孩子冻坏,最后蔡美儿不得不用热巧克力和蛋糕来讨好女儿,恳求她进来...... 无论是对有屈服倾向的孩子,还是对有反抗精神的孩子来说,空洞的威胁都没有好处。 哪怕目的达到,也会给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,造成亲子心灵的疏远。 孩子成长是一个缓慢且复杂的过程,越心急,结果越糟糕。 与其威胁,不如尝试引发孩子好奇,调动孩子的内驱力,让孩子主动养成良好习惯。 育儿是一场修行,养的是孩子,修的是自己。
正如有句名言所说: “每瞬间,你看到孩子,也就看到了自己,你教育孩子,也是在教育自己,并检验自己的人格。” 当我们用行为或语言伤害了孩子的时候,其实也错过了自己成长的机会。 温和而尊重,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。 也是我们自身修炼的必经之路。
文章分类:
家庭教育
|